【周末分享会No. 18】 朱篱:象征经济的艺术攻略
编者按:这是阅录评群组的第18次分享。旅加艺术家朱篱为我们分析了非西方世界的富翁高价收购西方世界艺术品的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那些动机。观点新颖,深刻,犀利,不可错过的精彩分享。
...
今天分享我一个月前写的一篇小文,《象征经济的艺术攻略》。为了方便大家,我在这里把文章先分享出来。亲们有兴趣可以同时浏览。现在我开始围绕这个展开一些介绍和讨论。
这张图片上的男生叫王建林大土豪。在纽约佳士得的一场拍卖会上,万达集团以2816万美元(约1.72亿人民币)的价格拍下毕加索的《两个小孩》,同专场,还拍下另一件毕加索的作品《戴帽女子》。若万达要将《两个小孩》回国展览,17%的增值税和6%的进口关税,再加上其他税费,总的税费估计要超过4000万。
《象征经济的艺术攻略》所围绕的即是这类事件:非西方世界的富翁高价收购西方世界艺术品的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那些动机?
一般我们首先会想到炒作。这当然是其中之一。但我个人觉得,1.7个亿可以有N种炒作方式,为什么偏偏是购买艺术产品呢?而且往往是某个名家的三流货色。这里面必然有更根本的原因导致。这就是我感兴趣的东西。好的。事实部分先分享到这里。下面我讲进入理论部分。
什么是象征经济?
象征经济这个东东很多哲学家都在研究。我的说法更多是来源于我个人的经验和认识:一个当下的中国人对当下的中国象征经济的理解。我理解的象征经济,是以文化差异为实质消费对象的商品, 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法则。
在这种经济法则里,物品的使用价值不再占主要地位,反而是原来附属于物品的外包装的“文化”内容变成主要消费对象。
象征经济是近20年以来消费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在交换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远远让位于商品可能蕴含的文化属性。这里我们可能会想到文化产业,以及创意产业。我想插一句的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在中文语境里经常被混淆。我个人觉得这是两个时代的东东。在此不做赘述。
文化产业=艺术市场。这是一个纯粹的象征经济市场。这样说的原因是,象征经济在不同的产品领域具有不同的度数,而在文化产业领域,这个度数可能就是100%。在科技产业领域,这个度数最低。从这种对比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出来象征经济和传统的紧密联系。
有人说小米正在改变这个定义,小米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技产业。而是象征科技产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希望以后能和各位详细探讨。
这张图企图现实的是今天所谓文化的前世今生,她的实质是什么。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文化有这样一个明显的特色:文化诞生的文化。这和古典时期的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古典时期的文化,随便举个例子,比方说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诗人对大自然的领悟,是以自然为对象产生的“文艺”。而今天的文化,是以依然存在的文化传统为对象产生的文化。这种情况也许就是著名的文明的堆积现象带来的结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教育的极大的普及,今天的人类和以往的人类有一个很大的境遇的不同,即:”文化“成为了一种先天存在的物品,来自祖先的礼赠。请注意,她是来自人的,已经具有庞大的不可忽略的体积的,而并不是像古典时期那样或多或少来自于自然(先于人的存在)
因为古典文化的社会需求价值已经随着技术进步和认知的发展而取消,古典文化所具有的意义消失,但尸体却留在了活人的社会,其本身逐渐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象征之物,她象征的即是她自身的神性存在,两个字,她没有灵和肉,但她是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东西。我们的当代文化,即是对这种文化尸体的二度摆弄,我们所谓的革命也好,颠覆也罢。
文化本身已经架空,并在废墟之上,在故纸堆上形成了纯粹的虚拟二度空间。这很像科技界热逐的”虚拟现实“,基于第一现实的人造现实。不是说现实不存在,是我们的视线被文明的黑洞吸附了。对于人类来说的第一现实是自然,由这个第一现实产生的文化是古典文化。也许我说的东西有点太抽象,尤其是当我们放眼望去即是大自然。 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两幅最近的小画,也许能更形象的说明我的意思
这幅画的特点在于,画里面的场景来自另外两幅画。换句话说,她不再是面对自然写生的产物,或者是对第一存在的感悟的产物,而是对艺术史上已经存在的图像的再使用。
下面人物来自中国当代油画家杨飞云的作品;场景来自英国19世界的画家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的作品《安德鲁斯夫妇》。
下面这个图企图分析的是今天的艺术的实际面貌。我们都知道过去的绘画其实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在宗教和世俗两方面,绘画都是一种重要的工具。但这一切被相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这就是为什么经济的象征度数越低,越具有势不可挡的价值)
当今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今天也许很多艺术史学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试图说明现代艺术的诞生,但我觉得这都是阐释的游戏,现代艺术诞生的根本原因是相机的发明使绘画失业。绘画作为一种传统工具失去了使用价值,变成了存在意义待定的物品。因其意义待定,寻找意义,阐释作品就成了艺术家们和艺术爱好者们的救命稻草。
近半个世纪以来策展人和艺术史权力不可思议的极度膨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失去存在意义的艺术只能通过阐释来获得一些存在感,否则她就什么都不是。 借此机会陈述一下我对认知阐述的看法:首先我认为不存在绝对有效和正确的认知。如果世界是需要被解释和需要被赋予意义的物品,那么认知只有通过数量和内容上的不同来企图填充意义。我觉得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她至少来自于我的活生生的思考,具有参考价值。
刚才说到了艺术史,艺术史作为一门史学,也仅仅是在相机发明之后才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艺术家们之所以被人牵着鼻子走,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一部宏大的,巨细无遗的艺术史。
为什么艺术史变得这么重要呢?因为只有通过艺术史,通过这种存档的神圣形式,阐释才有可能被赋予合法地位。实际上任何人,任何有表达能力的人都可以加入阐释艺术品的队伍,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对艺术发表看法。但仅仅是通过艺术史,一种阐释才能获得其合法性,进而成为一种行业准则。在这个艺术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种过去没有被人发现的东西浮出了水面,什么是艺术家?艺术家究竟和其他职业有什么不同?
艺术家是这样一种人:只有通过艺术家这个身份,人们才可能将一件作品变成艺术品,即将普通物品精神化,赋予物品以主体性。艺术史的重要价值迁出了整个故事最重要的主人:资本。我们现在来到了故事的尾声。资本的出场对于现代艺术来说是关键的转折点。我希望我已经说清楚了资本出场的原因:)
资本不一定对艺术有兴趣,但资本一定是喜爱艺术品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完美地结合了低级货币交易经济和高级象征经济:那就是艺术品。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只有艺术品合法地保留了在人造物品之上即刻依附人的精神之灵的权力。其他一切人造之物都是仅仅用一个货币数据就可以来衡量的卑贱的用品。
艺术品拥有这样一个其他人造物品没有的特权: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她身上就依附着主体性:即人的精神世界。而同样的主体性,一个非艺术品恐怕只能通过足够漫长的时光在其上流过来获得,通过变的足够古老来获得。古玩和艺术品的区别就在这里。而艺术品的特质是兼容古玩的特质的。如果一件古玩的价值=品相+存在时间,那么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则等于存在时间的N次方。简单来说,假设一百年的时光在一件器具上可能生产出一万元的货币等同价值,那么同样的时光在一件艺术品身上则可以生产出一万元的N次方的价值,此处N值的大小将取决于艺术家这个个体本身的内容。TA的个人生活史,TA的思想容量,以及这两者的曝光度,也就是说,这个N值是可操控的。这一点相信所有艺术从业者都很清楚。
只有在艺术品身上,资本才发现了进入象征经济这一精神交换市场的钥匙,更绝妙的是,精神的象征物居然还可以通过艺术家这种人进行大规模生产。艺术家作为社会身份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只有通过艺术家我们才有可能将精神物化并进行大规模生产。所以,那些在低级货币经济市场上发家致富的中国人从购买毕加索的三流产品里所获得“神圣的满足感”,正是在传统世界里礼、义这类象征交换才能给予的东西:西方人的主体性,他们的灵。我们的钱居然可以买到他们的灵!这给了土豪们多么激动人心的满足感!
在这场象征倾销的大戏中,上个世纪60年代的乙方是日本人。而现在,乙方是阿拉伯的王子公主和中国的土豪,仅仅用钱就可以购买对手的精神世界这件事想必对所有生来疼痛的第三世界的精英们都有致命吸引力。因此那些看上去如此精明能干的中国富人们也不可避免地掉入了西方人用天价艺术品搭建起来的精神倾销迷魂阵。
从本质上讲,通过这个简单的以大笔金钱购买白人们的艺术品这个行为,第三世界的财富领袖们所收获的满足感,也许是这样一种永远不可能被他们自己说出口的东西:象征性地羞辱曾经在战场上战败他们和他们的祖先的敌军:我们肮脏的钱正在买卖你们高贵的灵魂(艺术品即是人世间唯一合法的物化之灵魂)。这就是为什么,这笔钱的数目甚至只有越大才越具有吸引力,因为只有当这个数目足够大的时候,第三世界里那些最自负的民族精英才能获得相应的象征进攻之满足感。在这样一宗金钱购买精神的交易里,金钱是被作为一种低级且肮脏之物投射到敌人高贵的精神上去的子弹,其潜在的真正目的是羞辱敌人的高贵。因此,这金钱必定得越多才越能刺激故事里之进攻者的荷尔蒙释放。
当精神通过一条完整的艺术品生产渠道物化成产品,精神市场就诞生了。现代主义解放的正是艺术的这一生产力。据此文化才可以成为产业。白人们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把物资生产交由第三世界的苦力们去完成:因为他们深知只要他们操控了象征经济,他们就不会失去世界的霸主地位。
我们曾经很天真地以为全球化所带来的将是文化平等,一种去中心化的理想世界。然而事实上,所谓全球化,也许仅仅只是市场的全球化,以及通过这一全球化的市场所打开的无往不胜的西方象征经济倾销渠道。
好了,亲们,我的吐槽结束了。下面轮到大家批评我了,我已经自备雨伞和头盔。